为充分发挥金融审判对金融市场的规范指引功能,为东莞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2022年9月16日上午,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举行金融审判白皮书发布会暨金融审判专题研讨会,正式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并组织与会代表针对金融审判白皮书披露的问题及当前金融审判的热点、难点和前沿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我会副会长崔芸庆、金融保险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兵应邀参加了金融审判白皮书发布会暨金融审判专题研讨会,并围绕研讨主题,提出了加强多方联动,打破信息壁垒,进一步建立健全化解金融风险联动机制,聚力打造多元纠纷化解新格局等意见建议。
(崔芸庆副会长作主题发言)
此次发布的《金融审判白皮书(2010-2021)》,总结了东莞第一法院2010年至2021年的金融案件审判态势、金融案件特点及金融案件审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据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21年,东莞第一法院共受理各类金融案件73453件,结案72805件,审结率为99%。受理案件标的总金额高达400亿元,诉讼标的额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
在各类金融案件中,传统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仍占据主体地位,其次是保证保险纠纷、融资租赁纠纷及小额贷款纠纷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并且涉互联网金融案件呈现新势头。
白皮书对金融案件审判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无法向被告直接送达文书、贷前审查不严、涉车辆融资租赁纠纷多,矛盾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白皮书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风险防范和社会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是明确送达地址,在合同、保单、申请表等材料中明确约定送达地址、电子送达以及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
二是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审核流程,明确告知借款人、领卡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担保的管理,做好对担保物的贷后核查工作;
三是加强对新兴业务的有效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四是简化利息计算方式,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利。
白皮书还显示,近年来,东莞第一法院紧扣松山湖高新区(科学城)发展及其打造全市最大金融商务圈的主题,将松山湖人民法庭打造成金融审判专业法庭,集中审理辖区内金融案件,探索“集中管辖、快速审理、多元解纷、主动防控”专业化审判新路径。
一是构建专业金融法庭,打造专业审判队伍。2010年3月起,由松山湖人民法庭集中审理东莞第一法院辖区内所有金融案件。此举措从根本上落实了对金融审判工作的专业化管理,促进了庭审内容、裁判标准的形质统一,进一步提高了审判质量。
二是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简案快审,难案精审。将金融案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并组建不同的审判团队。简单案件由速裁法官团队进行集中审理,快审快结;疑难复杂案件则由以资深法官、专家型法官组成的专业法官团队进行重点处理。每年通过繁简分流可将70%的案件纳入速裁快审通道解决,真正实现“简案快审”。2021年,速裁组3名法官办案超过6000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45天,仅为普通商事案件的40%。
三是推行要素式审判,简化裁判文书和庭审流程。简化后的文书结构清晰,字数较少,不仅便于当事人对裁判文书的阅读与理解,也加快了审理的进度。与此相对应,金融机构在申请立案时提交要素表,要素表记载案件基本事实,与证据材料一并送达给债务人,庭审中重点围绕债务人有异议的要素进行审理,庭审效率大大提高。
四是加强“科技法庭”建设,引进金融智审平台。2019年12月底引进金融智审平台辅助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进行金融审判工作,提高工作质效。金融智审平台建立金融类案件网络化、无纸化、批量化、智能化办案模式,实现立案、分案、排期、送达、生成判决“五个一键”完成。
五是审慎司法,合理平衡金融案件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益,服务实体经济。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价值本源,围绕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依法审理各类金融案件,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对于能够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普惠金融,合法合规的金融交易模式依法予以保护。严格依法限制高利贷,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六是支持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对于各类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与金融监管部门对接,实时预警防范。积极应对金融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主动发出司法建议函,促进问题的改进。每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召开金融审判工作推进会、协调会,收集意见、倾听呼声、回应关切。
七是第三方调解,拓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21年1月28日,东莞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在松山湖法庭挂牌成立,在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的协调下,由金消协招聘专职调解员,松山湖法庭提供场地和业务指导,金融纠纷的诉前调解工作跨入更高水平发展的阶段。2021年10月28日,东莞首个金融纠纷调解中心驻点工作站成立。金融纠纷诉前调解模式完成了从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特邀调解+司法确认”到“金融机构驻点特邀调解+在线司法确认审查”调解模式的升级。